水上飞渡、骑“泥马”!来看厦门消防救援队伍的水域“较量”    

2020/11/17

新闻来源: 澎湃新闻·澎湃号·政务

CMS- Sample image floating

近日,厦门市消防救援支队举办为期五天的“水域救援技术培训班”,50名指战员在开放性海域完成了 “岸上、水中、舟艇、绳索”四大类18个操法的教学实训。驾驶舟艇、乘风破浪、搭建“人桥”、滩涂练兵…… 以往,水域抢险救援训练多在溪流、水库、泳池等静水水域开展,为了更好应对城市内涝、近海救援等复杂情况,此次培训将课堂搬到了开放性海域,模拟狂风、巨浪、急流、暗礁等不确定的因素。

从事水上工作十余年的教练黄文琪介绍,这套课程全程称作“A1E舟艇驾驶证培训及水域救援技能(ERDI岸际水域救援)培训”,从传递新式救援理念开始循序渐进,个人防护、认识装备、舟艇的组装、驾驶,如何抢滩、展开救援,以及翻舟自救、排除故障一应俱全。第一堂课上,黄文琪反复叮嘱学员:救援要注意时机,不能贸然下水,可先采取“抛过去”(抛绳索或施以竹竿)、“划过去” 的方案实施救援。此外,在水下一定要优先确保自身安全,避免滑入或被拉入水中。

CMS- Sample image floating

“虽然参与过几次的水域救援培训,不少理念却是第一次接触到。”特勤大队二站的王宸宇表示,过去救援,一股脑就往水里钻,很少考虑制定作战方案,实施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。来自马巷消防救援站的吴亚龙是第一次参加水域抢险救援培训,他说,驾驶舟艇非常考验“微操作”,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平衡。为了保证平衡航行,必须和潮水“反着来”:不停在前进档和倒退档之间来回切换,时刻要把控方向。“遭遇风浪时,我们下意识会想躲开浪头,但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迎着风浪而上,才不容易翻船。”

CMS- Sample image floating

第三天晚上的科目是夜间航行。整理装备准备出海时,队员们有些懵了:怎么没有一件照明设备?教练黄文琪却告诉大家,在救援中,大量的光源会在水面上折射,形成光污染,反而会影响视线,干扰救援。行驶在茫茫夜色中,首先要攻克恐惧。适应了黑暗环境后,再借助自然光(月光)或者岸边参照物,来判断航向。早上七点不到,课程就开始了,直到晚上七点,一天里有将近12个小时泡在水里。集训时为阴天,海边风大浪急,加上长时间的水上作业,杏林消防救援站梁杰就中招感冒了。“其实在水中还是好的,至少有点暖意。”

CMS- Sample image floating

训练还在升级。梁杰咬牙坚持,“还是收获满满”。一根绳索,一件救生衣,这是此前梁杰下水救援的全部装备。现在,梁杰初步上手了驾驶舟艇,并掌握了“O型救援法”:抵达落水者周边后,采取绕圈战术,在离心力的作用下,能更好更快地将落水者拉上船体。

作为沿海城市,厦门滩涂面积广、礁石多,常有市民、游客在滩涂地带遇险。滩涂土质较为松软,地下暗流涌动,稍有不慎就会陷落。在潮间带救援训练中,假定有人员陷进及腰的淤泥中,要求消防指战员们采取“搭人桥”战术,用来扩大受力面积。再由其他指战员趴伏在“人桥”上缓慢前行,接近“受困人员”,防止其继续下限,再通过摇晃、拖拽的方式帮助其脱困。

CMS- Sample image floating

“这种场景,之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。”兴港消防救援站的韦邦庆说道,身体沾上黏糊糊的泥土,每一个动作都要和极大的阻力“对抗”;单兵作战时,指战员要借助桨板来行进。双手紧握浆板,前行只能靠着蹬腿推进,对于体力消耗极大。开展救援,首先要懂得自救。陷落泥沼,王宸宇尝试着使劲晃动仅能活动的上半身,争取了一定活动空间后,再在手臂可及之处寻找硬物,以该硬物为支撑点,王宸宇终于从松软的淤泥中挣脱开。

新式装备为指战员们增添多重保障干、湿防寒衣、防滑鞋、抛绳包、高音哨……此次演练,指战员们接触了过去鲜少运用的水域救援个人装备(PFD)。

以防寒衣为例,干式防寒衣密封性好,能隔绝水流,起到保暖的作用,多用在污水、脏水等体表有害的水体中;湿式防寒衣则更为轻便,且具备一定浮力,通过贴身的设计减缓水流,锁住温度。五型救生衣具有150牛的浮力,可以同时承载两个成年人的体重;防滑鞋则针对复杂水域设计,不仅防滑还防割;在水域救援中应用广泛的抛绳包不仅自身具备浮力,还能反光,在夜间救援常常能派上用上用场……

CMS- Sample image floating

从头到脚,全副武装。这些装备不仅为指战员们添上了多重保障,更是日常作战的好帮手。不久的将来,厦门支队也将为这群“水上精兵”配齐利器,让队伍战力再升级。



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请联系百舟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